???????呼倫貝爾的嶺東地區(qū)居民的祖先大都由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地區(qū)遷徙而來,所以大多以東北方言為交流語種。例如利索兒的、麻溜兒的、痛快兒的等風趣而直爽的方言。嶺西地區(qū)大都以蒙古族與漢族聚居,大都以蒙語和漢語為交流語種,所以使蒙語成為嶺西一些嘎查和蘇木地區(qū)的“官方語言”。呼倫貝爾的方言以大興安嶺為界限的雙方言語種的現(xiàn)象,在中國的同一個城市中出現(xiàn)還是比較少見的。
?????
???????呼倫貝爾的漢族,由于長期與少數(shù)民族同胞和外僑同街居住,他們不僅在生產(chǎn)生活方面相互吸取長處,而且在語言方面也相互滲透融合,借用語較多。如:
“西米丹”,俄語,“烏魯莫”,蒙語,是牛奶上面的凝結(jié)物,漢語稱“奶皮子”,無膻味,香甜可口,人人喜食。秋冬季節(jié),各家各戶都儲些備用,漢族人一樣稱此物為“西米丹”或“烏魯莫”。
“嘎拉哈(hà)”,又稱“嘎什哈”,滿語,它是豬、羊、狍、黃羊等的后腿膝蓋骨,俗稱“背式骨”,學名“髕骨”,是呼倫貝爾各族兒童和婦女的一種玩耍物,人們都叫它“嘎拉(什)哈”,如彈“嘎拉哈”,置“嘎拉哈”,抓“嘎拉哈”等。
“笆籬子”,俄語,意為警察,現(xiàn)在泛指監(jiān)獄,如罪犯被逮捕、被判刑都說是“蹲笆籬子”。
“芒格兒”,蒙語,是一種野菜,樣子、味道如韭菜,但葉子比韭菜葉寬厚、顏色淺,無漢名。
“卜(bǔ)留克”,為俄語,由俄羅斯傳入中國的一種野菜,樣子像圓蘿卜,味道鮮美,多做為風味小咸菜。
“咧(liě)巴”,為俄語,由俄羅斯傳入中國的一種食品,外觀像面包,面食。味道甜,形狀為圓柱形。
“達哈(hà)”,蒙語,意為寬大的披風,為羊皮制品,現(xiàn)在通稱“皮大哈”。
????? 50年代直至60年代中期,提倡漢族干部學習掌握蒙古語,少數(shù)民族干部學習漢語言,這些促進了呼倫貝爾市的和諧設(shè)。??????????
?
專題鏈接:呼倫貝爾旅游 旅游攻略http://www.936579.cn
?
文章來源:http://www.936579.cn/2349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