竇大夫祠,又稱英濟祠、烈石神祠,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二十五公里處的上蘭街道,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竇犨(chōu)而建的祭祀建筑,也是歷代地方守臣及民間百姓的祈雨場所。
▲圖:竇大夫祠
竇大夫祠始建年代不詳,但唐時已有記載。歷史上有烈石神祠、英濟侯祠和竇大夫祠三種稱謂,現祠創建于宋元豐八年(公元1085年),重修于蒙古世祖至元四年(公元1267年),明清續修,現存建筑為元代遺風。
▲圖:竇大夫祠大夫像
竇大夫祠文物景區由五部分組成,從東依次為趙戴文公館、觀音殿、保寧寺、竇大夫祠、烈石寒泉,占地25000平方米。烈石寒泉為古晉陽外八景之一。旅游攻略http://www.936579.cn
▲圖:竇大夫祠西廂房
祠堂坐北朝南,中軸線上依次布列有樂樓、南殿、獻殿、后殿。后殿兩側建有耳房、配殿。南殿兩側建鐘、鼓二樓。鼓樓下窯洞別稱“虹巢”,是傅山在明末清初年間隱居之處。
▲圖:竇大夫祠獻殿
竇大夫祠山門殿“明三暗五”,兩側內墻各有琉璃團龍兩個,亦為元代原作。殿內原塑有紅白兩匹駿馬,傳為二郎坐騎。
▲圖:竇大夫祠偏殿
門殿兩邊鐘鼓樓,西邊鐘樓無甚特別,而東邊鼓樓卻以石柱支撐,號“鼓樓石柱”,令人稱奇。進入祠院,迎面便是獻亭,占地130多平方米,4根大柱直徑達0.8米,將亭頂穩穩撐起。
▲圖:竇大夫祠獻亭藻井
獻亭造型雄偉,飛檐翹角,宛如大鵬展翅,令人贊嘆的是它的藻井,完全由木塊和木條交錯層疊咬合構成,沒有一個釘子,而且排列疏朗,造型精巧,呈八卦圖形,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。獻亭是陳設祭品的享堂,使人感興趣的還有竇祠的獻亭與主殿兩大建筑連為一體,這在別的祠堂還不多見。
大殿明三暗五,寬20多米,高約15米,內供竇大夫坐像一尊,兩旁顯得空闊,據說是為龍王留設的祭臺,百姓在祈雨時要把龍王請人大殿祭拜。
▲圖:竇大夫祠關帝廟
在竇大夫像左側有一株碗口粗的梧桐樹枯干,锃明瓦亮,猶如涂漆,傳說是因為游人禮拜之后都要用手摸一摸樹干,以求抹去百病,日久天長,梧桐便被摸得光亮照人。這也是竇祠八景之一,稱為“神龕梧桐”。
竇犨,字鳴犢,封地在今太原,曾于狼孟(今陽曲黃寨)開渠興利,因而得到后人的紀念;宋代元豐八年(1085)神宗封之為英濟侯。故祠廟又名英濟祠。其創建年代不詳,但唐代李頻《游烈石》詞中“駐馬看竇犨像”之句,證明唐代此祠已存。宋元豐八年六月,祠為汾水所淹,遂北移重建,歷代多有碑記。
現存建筑中,山門、獻殿、大殿等是元至正三年(1343)重建,局部還有著宋、金時代的建筑風格;其獻亭較大,后檐柱用大殿明間廊柱代替,結構嚴謹而獨特。
竇大夫祠著名楹聯
山光悅鳥性;潭影空人心,
——佚名題竇大夫祠寒泉
太行峰巔,孔圣為誰留轍跡;烈石山下,晉賢遺澤及蒼山。
——沈榮昌題竇大夫祠獻殿
竇大夫祠獻殿原懸有三大名匠匾額,分別為“澤被蒼生”、“靈濟汾源”、“仁周三晉”,現已不存。所掛的這副楹聯是清乾隆年間鳳臺令沈榮昌所擬,聯語工整妥貼,令人回味。1959年郭沫若參觀竇大夫祠時,曾題詞一首,其中頭兩句“孔子回車處,驅車我卻來”,與此聯上聯同出一典。
1、竇大夫祠景區等級: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;
2、竇大夫祠景區門票:20元(旺季)、15元(淡季);
3、竇大夫祠開放時間:8:30~17:30(旺季)、9:00~17:00(淡季);
4、竇大夫祠最佳旅游時間:春秋夏季;
5、竇大夫祠咨詢電話:0351~3923530;
6、竇大夫祠景區地址: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區上蘭村(毗鄰中北大學西側)。
7、竇大夫祠景區怎么走?
A乘坐車到達:
勝利橋東乘坐835路公交車到中北大學站下;
B.自駕游到達:
①駕車經柴村大橋,沿新蘭路至中北大學即可到達景區。
②自駕車可根據如下自駕路線圖,查詢"竇大夫祠"導航前往。
8、竇大夫祠周邊景點:有二龍山景區、崛圍山景區、汾河二庫。
文章來源:http://www.936579.cn/sight/8596.html




